7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我校申报的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分别是1个学术学位授权点——化学,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数学、思政)、体育、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和旅游管理,加上现有的农业、材料与化工2个授权点,我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将达到9个。
2018年,我校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大事件,今年,我校又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由于榆林远离中心城市,当地有志青年报考研究生的愿望难以实现,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难度较大,随着硕士授权点规模的扩大,我校将更好地满足地方有志青年提升学历与继续深造的需要,为地方相关行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学科与硕士点建设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积极探索落实“三合一”和“三推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校立足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坚持转型发展战略,聚焦榆林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陕甘宁蒙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形成了能源化工、生态农业、教师教育和管理类四大学科专业群。学校建成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获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上线率达到16%以上。
我校不断巩固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事业中的龙头地位,凝练了“绒山羊品种选育”“旱地节水农业”“低变质煤洁净利用”“油气储运”“陕北文化”“红色体育”等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与科研方向,建成了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我校建成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8个,实现了科研平台对我校所有学科的全覆盖,服务和支撑科研的能力大幅提高。近两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1000余项,经费超过1亿元。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共15项,居全省高校第16位;2020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25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依托项目研究,我校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9年,“ICAUR”发布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我校指数均值为7.99,在全国693所同类高校中排名第10。
通过转型发展,我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近三年在“软科”排名由539位提升到412位,在“校友会”排名由635位提升到440位,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与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鉴于榆林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和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榆林学院的发展,三次签订省市共建协议,支持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
2018年,学校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得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之后,学校适时调整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制订了《榆林学院学科与硕士点建设规划(2019-2023年)》,明确了2020、2023年硕士点建设任务,对照相关标准,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新增点达到建设标准。学校开展“学科建设大讲堂”,在全校上下营造浓郁的学科与硕士点建设氛围,设立了“学科与硕士点建设经费”,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使得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科研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在2020年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中,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及早谋划撰写申报材料,多次邀请校外高水平专家对材料进行把关,各部门通力协作,高质量完成了申报工作,为新增硕士点的获批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