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我校研究生汪洪忠在国际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中科院一区TOP IF 13.084)在线发表了题为"Atomically Dispersed Ni–Cu Dual Sites: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4-Nitrophenol to p-Aminophenol in a Hybrid Acid/Alkali Flow Electrolyz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我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汪洪忠为第一作者,我校张智芳教授和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温珍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榆林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团队通过电化学还原法将有毒污染物对硝基苯酚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
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双原子Ni–Cu位点的高效低成本电催化剂(NiCu-NC),通过协同离子交换与高温退火策略构筑而成。在酸性介质中,该催化剂对4-硝基苯酚(4-NP)展现出优异的电还原性能,在-0.04 Vvs.RHE的低电位下实现了超过95%的法拉第效率,其高活性源于Ni和Cu双位点之间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构建的混合酸/碱流动电解池,将NiCu-NC阴极与商业阳极材料耦合,可稳定运行超过400小时且几乎无性能衰减,充分展现出其优异的耐酸性和长期运行能力。
本工作通过将高性能双原子催化剂与节能反应器设计相结合,不仅为硝基芳香类污染物的高值转化提供了绿色可持续的新路径,也为有机酚类污染物的经济利用树立了新典范,推动绿色化学在环境修复和资源回收中的实际应用。
本研究得到了以下项目的经费支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22259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1501500)、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3-P-009)、榆林市科学技术局科研计划项目(2024-CXY-062 和 2023-CXY-131)、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30504)、中国科学院洁能创新研究院与榆林学院联合基金项目(编号:YLUDNL 2023007),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4J01193)。上海同步辐射光源BL11B(https://cstr.cn/31124.02.SSRF.BL11B)和BL14W1(https://cstr.cn/31124.02.SSRF.BL14W1)光束线站在XAFS测试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5c03710